首页 >健康科普 >
两道食疗方,调理“老胃病”
发布时间:2023-04-28  来源:宏韵中医

  胃痛、胃胀、反酸太难受,你想调理好你的脾胃吗?今天,教大家如何调理脾胃,远离胃病给生活带来的烦恼。

  胃可真算得上是个“多事的”器官。俗话说“十胃九病”,日常生活中,一不小心就容易犯胃病:如饮食不节、抽烟、喝酒、精神紧张、焦虑、失眠等都可引起胃的强烈反应。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脾胃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除了规范治疗外,想要赶走老胃病,日常调养与预防十分重要。

  一、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

  胆汁反流性胃炎通常是由于幽门松弛,胆汁、胰液等内容物反流进入胃内,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发生慢性胃炎。这些本该在十二指肠之后才出现的胆汁或胰液等消化液反流进入了胃腔,可直接引起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甚至是出血,对我们正常胃黏膜造成损伤及破坏。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多出现上腹部不适,如胃痛、胃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还可有疲倦、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精神心理症状。

  三、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畅、忧思恼怒、胃火炽盛等是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中医病因。《灵枢·四时气论》曰: “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归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脾、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治疗原则就是通过应用药物改善病情,抑酸护胃可减轻症状,此为治标;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杜绝复发,此乃治本。

  一般来说经过基本药物治疗的患者都能很快从不适中舒缓过来,但想要治本,预防复发,就一定得改变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胃病应“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可见日常调护在脾胃病方面的重要性。

  五、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调理

  1.饮食调养

  在日常饮食调护中,三餐宜定时、定量,避免睡前进食;进食应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饮酒、浓茶、咖啡、辛辣、寒凉食物会刺激胆汁分泌,加重返流液对胃黏膜的刺激,引起黏膜的炎症反应,最好不要食用。

  2.情志调养

  《黄帝内经》云:“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百病生于气也”。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身上多数伴有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以情志调护十分重要,需要积极疏导患者,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及时调节好心情,保持精神愉快,以利身体早日康复。

  3.起居调养

  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调养也非常重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早睡早起,保持健康体重。

  4. 运动调养

  运动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还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胆汁反流,所以适量运动对调理胆汁反流性胃炎很有必要,推荐的运动方式有爬山、散步、慢跑、快走等。

  5.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的原则是疏肝利胆、健脾理气、和胃降逆。在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有中药、针灸、艾灸、推拿等方法。中药内服法可根据此病证型的不同进行辩证施治,随证加减。针刺是运用最广泛的外治法之一,常用穴位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脾俞、肝俞等。

  6.食疗养生

  墨鱼骨云茯炖猪肚汤

  材料:墨鱼骨(海螵蛸)30克、云茯20克、陈皮10克,红枣5个、猪肚1个。

  功效:制酸和胃,健脾理气。

  做法:先将猪肚用清水冲洗干净,翻转用盐和生粉揉捏擦匀,然后重复数次,反复清水冲洗,后放入沸水锅中焯水洗去血污,再把墨鱼骨、云茯、陈皮洗净,一起置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最后放入红枣(去核)5个,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1个小时,加入盐、姜丝调味即可。

  禁忌人群:胃阴亏虚、肝阳上亢者忌服。

  适合人群:平素脾胃虚弱、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群,常表现为上腹部胀痛,食欲不振,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咽喉有异物感,肢体乏力,口淡无味,大便稀溏等症状,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党参淮山猪排骨汤

  材料:党参20克、山药20克、生姜3片,红枣5个、猪排骨200克。

  功效:健脾祛湿,益气和胃。

  做法:把猪排骨洗干净斩成段,放入沸水里焯去血水,捞出用冷水冲洗干净,放入砂锅里,将新鲜山药去皮洗干净切成块状,洗净党参、红枣后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在锅中放入葱段、姜片、黄酒,先用大火烧沸,待汤煮开后,再用小火煮3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禁忌人群:胃阴亏虚者忌服。

  适合人群: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常表现为上腹胀闷,嗳气反酸,恶心欲呕,疲倦乏力,身体困重,食欲下降,大便烂等症状,舌质淡,舌边有齿印,苔厚,脉沉细。

上一篇:  “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说的就是枇杷
下一篇:  中医药“驻颜”有方法
联系电话:020-62875366 预约挂号:18998432074 投诉电话:020-62875360

粤ICP备2022044198号-2网站地图

粤公网安备44010602012122